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分類文章了,泣....

開一個資料夾叫做「愛學習」嗎?

 

葉怡蘭談「飲食與文學的美味關係」

Yilan's talk 2010/5/20 

好多年前,在偶然的搜尋中,知道了這個作家...

陸陸續續也看了她很多的作品、近幾年也買了好多她的書籍

稍微有能力負擔的起美食的價位後,更求知若渴的想知道更多這方面的訊息

可惜每次都來不及報名講座,就客滿了~

 

就在我對P說:「怎麼寫出優美的食記呢?」 之後的沒多久

就發現Yilan即將有場「飲食與文學的美味關係」的演講

對只會寫:好吃、不好吃的我來說真是猶如天降甘霖...

雖然從國中以來,國文就是我最弱的一個科目

但仍想學習如何將文章寫美妙的訣竅...

 

因為整理演講重點的部分被說有點無趣

所以我就放在下半部分,有興趣的人請繼續讀下去...

 

大多的演講,到了問答的時候就已經算到了尾聲

學生時代,可能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打包準備離開

 

但是這晚的演講,一直到問問題都還是好精彩~

Yilan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演講者

連問題都可以回答的這麼有條理、自成一篇文章

 

有一個人詢問台灣的食物如何?

老師第一句回答就讓我大受感動,她說:「台灣的食物可以說是冠絕天下」

多麼豪氣的講法啊!

從食材:例如三星蔥、竹筍 ....到食物:例如台南的小吃

列舉了多種舉世無法睥睨,關於「食」的東西

也談到了帶外國朋友吃台灣美食的感受,連米其林主廚都感動的台灣食物

(我忘記這裡是舉例哪幾種食物了... 泣 不過好像有提到竹筍!)

每次出國旅行時,每每用到水果,就一定會開始懷念台灣的水果...

真的,狂點頭~ 

旅行過這麼多國家,除了法國的葡萄以外,幾乎沒有任何地方的水果比得上台灣!

(連法國的大蒜都沒有台灣的大蒜味...這叫我高麗菜要怎麼炒呢~)

台灣的食物... 怎麼能不讓人驕傲呢!

坐在我旁邊的M,聽完這段回答對我說:「真想站起來鼓掌!」「這就是愛呆丸啊!」

 

有個人問Yilan,吃到難吃的食物如何?

老師的回答是:她會去吃好吃的食物,然後把不好的味道忘掉...

她自稱這是"收驚"的過程...

因為腦袋很小,所以只會記住美好的滋味..

至於會不會寫成文章?

一般來說,她只寫美食的滋味

如果寫這以外的文章,必定是為了某種特殊的原因才會書寫

例如:飲食文化的墮落、或是因歷史人文、社會的變遷所造成的變化

像仁愛圓環的攤販飲食的殞落,讓她有很深的感觸... 因此她會針對這個現象寫一篇文章

 

這一小段回應,中原大學通識老師下的結論很棒

生命,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!

 

Yilan美食生活玩家:http://www.yilan.com.tw

 

 a83836deabde96d196157cfde237fdcc.png  a83836deabde96d196157cfde237fdcc.png  

 

接下來的很多文字多擷取自怡蘭演講的內容

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感想,有很多想跟大家分享的~

 

當演講者提到:「美食經歷在文字書寫後,才算真正的完成...」

乍聽之下,需要點時間才能理解...

當我聽完演講之後,卻對此句話有深刻的體會。

 

有時候,看到別人寫的文字,會不自覺得隨著其描述的情景想像

味蕾會輕易地隨著動人的飲食文學飛翔....

動人心弦的飲食文學具有的要素有:

融入作者個人觀察觀照、所省所思、有觀點、故事、心情、感懷、洞見、有人味的描述..

有關於廚藝、食物、美味享樂生活生命的種種美好態度、情致的書寫...

 

活色生香的文章,可以先由主題清晰的帶出

例如:一段具有個人風格及獨特觀點、見地、記憶

結構的完整、知識的廣博與深入涉獵

對感受的細膩描寫--六感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

都能豐富文章,並刺激讀者對於食物的無限想像

 

Yilan提到,每當她要寫一段文章之前,必須先讀過很多書籍、文字

當我想到,每每在讀的文章後面有這麼多的作業要做,才能成為我眼見的美好文章

就對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有更深的使命感,希望不要淪為乏味的文字

也對看到的文字有更深的感動

 

寫篇好的文章,不是要堆砌美麗的文藻...

她說,也曾將描述東西的形容詞分門別類,然後要用的時候東抓一下、西湊一點

求學時,因為對詩詞的熱愛,她也曾鑽研平仄對仗、工整的詞句

這些文字,最後會發現無法感動人心.... 而被教授一語點醒....

 

文筆優美、感受、知識.... 為何為如此美味...

一道美食在呈上餐桌前的故事就已經自成一大千世界..

從了解食材、食物的來由

當季的雨水、製作方式、氣候、歷史、生活方式..

等等都影響了食物味道的呈現~

而味道的背後可能連結的是數百年的歷史....

 

單單葡萄酒一門學問

光是法國的葡萄酒,就令人窮極一生鑽研都不為過...

每年的雨量、氣候、土壤、葡萄的品種、釀造的方法等等都影響了其口感

 

因此旅行時,她最享受的是去當地的市場看食材

觀察當地的食物來推想其歷史、人文背景...

 

上段文字,用長篇敘述也不為過

而描述食物的部分,可以稱為第二重頭戲

 

PART II:

入口之際,用眼判斷、用手指頭輕觸、鼻子聞香、舌頭嘗味

品嚐:包含了色、香、味

例如觀看茶的顏色,就包含了很多的訊息

茶色是深褐色、淡褐色、帶金、青色、色澤、光澤...可能暗示的是..

來自高山的茶~可能色淺 ; 來自低海拔的茶~

或著推斷茶樹生長的氣候、或由茶葉看烘焙的方式等等....

 

嘗試將一片大蒜、一片蘋果放置眼前

若將鼻子捏住,我們幾乎無法分辨兩者...

「香」、是很多時候對食物的第一感受...

 

味道又分 (1)口感(觸覺):硬軟、厚實....etc.

    (2)滋味:酸甜苦鹹鮮

    (3)餘韻:吃的聲音、嗅覺的策動、情境與氛圍的結合

而體會味覺的技巧,可能要從累積知識庫開始...

從記憶三四種茶味、至十種、至多... 就是不斷的累積

厲害的嗅覺師甚至可以記住三四十種的味道...

 

 

den1.gif   以前演講被規定要交心得作業

現在是主動寫心得..... 這算..教育成功嗎?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licema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